
当地时间10月22日,《印度防务评论》刊文称无息外盘配资,今年5月印巴冲突中,印度方面“缴获”了大约12到15枚外观完好的PL-15E导弹残片。文章指出,印度通过拆解和研究这些残骸,掌握了部分制导和抗干扰技术细节,进而推测中国被迫推出了新型PL-16导弹作为替代。
报道说,印度方面对得到PL-15E残骸感到振奋,并由此得出结论:既然PL-15被破解,中国只能紧急换装PL-16。因此,印度舆论认为,他们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不仅取得了战果,还间接影响了中国的武器部署。这样的推断在印媒和部分评论圈内广为传播。
但从更全面的技术与时间线来看,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成立。PL-15自2015年已进入公开视野,至今已有十年研发和改进的过程。军工研发通常是长期规划,短期内因为个别残骸被发现就全面更换主力装备,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常规。事实上,PL-16的立项和试验进程据公开信息显示早已开展:早在2018年有相关立项,2023年已有小批量试验,这表明PL-16更多是中国空空导弹体系的自然升级,而非被动应对。
展开剩余68%从装备适配的需求角度分析,也可以理解PL-16的出现。随着隐身战机如歼-20、歼-35逐步成为主力,原有体积较大的PL-15在内置弹舱携带密度和气动布局上存在局限。PL-16采用更紧凑的外形设计和折叠弹翼等方案,便于在隐身飞机的大弹舱内装载更多导弹,提升单机火力输出。这种设计驱动的换代,是军事装备发展中常见的技术演进路径。
此外,需要说明的是,印度获得的多为PL-15的出口型(PL-15E),而出口版通常会在关键参数和敏感模块上做降级处理。核心制导算法、抗干扰方案、数据链协议、雷达芯片等可能与中国自用型号存在明显差异。因此,拆解出口版残骸并不能直接还原解放军服役型号的全部性能与机密,印度方面据此得出“破解并迫使换装”的结论,逻辑上存在重大缺陷。
关于PL-16的性能,公开资料和媒体推测给出的一些要点包括:射程可能达到约300公里;采用折叠弹翼和无主翼气动布局以适配隐身战机弹仓;在挂载数量上,歼-20由挂载4枚PL-15提升为挂载6枚PL-16的可能性被外媒提及。在制导与电子对抗方面,有分析认为PL-16可能配备Ku波段有源相控阵导引头,结合双向数据链与卫星导航修正,实现发射后仍能接收目标更新的能力,从而支持更灵活的“发射后锁定”和中途信息修正。
这种“系统化制导”和联合作战下的数据链优势,确实能够在整体作战体系中为发射方提供更高的命中与生存能力。《航空周刊》等外媒评论认为,这类能力会使装备方在智能化制导方面取得优势,从而增强体系作战的效能。
总的来看,印度媒体将PL-16的出现解读为对PL-15被破解的被动反应,更多反映出其对现代武器研发流程和体系化作战理解的局限。更合理的判断是,PL-16是基于隐身战机作战需求和长期技术积累的产物,而非单次事件引发的紧急换装。至于印媒的热炒和猜测无息外盘配资,外界可以持审慎态度看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